中国网讯 作为传统的民间民俗文化活动,壮族芭蕉香火龙在广西南宁青秀区的长塘、伶俐、南阳、刘圩四镇的村屯民间世代传承,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据民间口口相传,壮族芭蕉香火龙始于明初,至今已600多年。在青秀区,现存完好的传人祭幡为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所制,已历296年,共11代传人。 壮族芭蕉香火龙根植于青秀区本土,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深受群众喜爱。
民间艺术的奇葩
芭蕉香火龙具有丰富的内涵,学术界有人将其誉为壮乡民间民俗文艺的奇葩。
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龙文化几乎是随着中华民族的文明足迹而行,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壮族芭蕉香火龙文化是中国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南方稻作文化在民间的重要表现形式。芭蕉香火龙还体现一种特有的芭蕉文化内涵———芭蕉是南方特有的可在灾荒时充饥救命的植物,体现一种感恩情结;芭蕉是当地的植物中叶子最大,树干笔直,霜打火烧心不死,体现耿直专心情结。当地还有丈夫在难产亡妻坟墓旁种芭蕉相守的习俗,体现了一种忠贞的情结。芭蕉香火龙的民俗之中,蕴涵着壮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体现了行善感恩的情结;人与自然物种的和谐共生相处、共存共繁的理念;各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精神等等。
与此同时,芭蕉香火龙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其主要传承地是在广西南宁市青秀区,并集中于该区所辖的长塘、伶俐、南阳、刘圩四镇的村屯。这四镇的大部分村屯是处于邕江河畔,邕江也是中国壮乡稻作文化的起源地之一。据传当年邕江河畔长满野生芭蕉林,现在这些地方还有很多芭蕉树芭蕉园,长塘镇楞仲坡还有传说中巴龙修炼的山洞。这些都是芭蕉香火龙能在当地世代传承的独特地缘因素、物质基础和人文元素。芭蕉香火龙在青秀区有多种展演形式,但其基本都是一种民众自发感恩祈福祭祀活动。
繁荣文化的“香火”
近年来,在青秀区党委、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壮族芭蕉香火龙表演艺术不断升华,增加了民俗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染力,并最终走出青秀,走出南宁,走出广西,走向全国。
龙腾盛世,但芭蕉香火龙的腾飞速度仍然令人咋舌。2009年10月,青秀区壮族芭蕉香火龙表演方队获得南宁市“两会一节”大巡游一等奖;2011年初,壮族芭蕉香火龙舞进入了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1年6月,青秀区长塘镇定西楞仲屯的壮族芭蕉香火龙代表广西参加第十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舞龙大赛,获得金奖。此后,壮族芭蕉香火龙又在不同的场合进行表演,都获得了很高的赞誉。日前,经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评审组评估,正式授予该城区“中国芭蕉香火龙之乡”称号。
近年来,青秀区着力发展芭蕉香火龙相关的文化产业,并初见成效。如开发壮族斗竹马、麒麟舞、二月二龙抬头节、三月三歌节、抢花炮、四月八军山庙会、耕牛节、六月六尝新节等民间节庆文化活动;连续4年举办了甜瓜节等搞活农产品流通,带动和辐射周边乡镇发展绿色、生态、高效农业,比如刘圩镇的香芋、火龙果,长塘的甜瓜、葡萄、提子,南阳镇的西瓜、花生,伶俐镇的龙眼、竹笋等等一大批农副产品已打入区内外市场;利用这些项目整合长塘镇军山庙会、青龙江竹排、螺丝山山地车、伶俐镇沱江漂流、独岭坡农家乐、刘圩南阳的田园风光等等开发乡村旅游,打造青秀区“宜居都市休闲乡村”的都市休闲旅游品牌,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目前对芭蕉龙头、龙身、龙尾、龙衣竹编、草编、芒编等相关民间制作工艺等相关产品进行了初步开发。通过品牌的示范带动,相得益彰,促进城乡一体化,促进经济社会文化的又好又快发展。
宣传推介 大造声势
在创建“中国芭蕉香火龙之乡”的活动中,青秀区将其纳入整个城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总体规划,在各级相关的会议进行宣传,使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成为全城区党员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并通过在各级的报刊、电视台、电台以及互联网等主流媒体宣传芭蕉香火龙,如广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南宁民间故事精选《说古邕州》中,就选入了流行于青秀区长塘镇一带“芭蕉龙的传说”。去年青秀区长塘镇楞仲屯的壮族芭蕉香火龙表演队,代表广西参赛2011年第十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舞龙大赛获得了金奖后,《南宁晚报》《广西生活报》《南国早报》《广西日报》等纸媒和南宁电视台、广西电视台都作了连篇报道;《南宁日报》《南宁宣传》《南宁调研》等登载专题研究文章《芭蕉香火龙闪光夺金的几点思考》。央视七频道《乡土》栏目并深入长塘镇楞仲屯进行专访和播放。这使青秀区芭蕉香火龙的知名度越来越高。
作者:孙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