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等“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楼”,最近传出计划集体“打包”申遗的消息引发各方关注。有关文保专家指出,十大名楼许多都是现代新修的,有好多连文保单位都不是,属于“假古董”。有网友表示,“不反感申遗,更多担心的是申遗涨价的意图”。(11月5日《北京晨报》)
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楼是在2007年10月25日中国文物古迹学会历史文化名楼保护专业委员会召开的年会上确认产生的。十大历史名楼如何进行保护,修缮,开发,充分体现历史文化遗产的地位和价值,是文物保护专家的期待,也是其所属地方政府的渴望,然而,打包申遗的成功概率到底有多高呢?恐怕,大多数人心里并没有底,至少在目前看来还只是一种希望和寄托。
要想打包申遗先得预算申遗的经费的多少。名楼联合申遗,需要各级地方政府的支持,十大名楼牵涉到众多身省份和城市的联合申遗预算,更重要的是还在于国家的支持和统筹规划。因此,这种巨额申遗开支的来源,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相对于申遗的巨大开支,申遗之后保护费用,更是不容忽视的因素。山西五台山申遗成功,之后出现旅游收入不升反降,有了申遗这块牌子,只是一个文化保护的牌子,它还不是“金字招牌”,发展还是硬道理。
近些年中国现在正掀起一股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热,按照联合国一个国家一年只准申报一个项目的规定,“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楼”的打包申遗项目,能否取得国家的政策支持,能否在众多的申遗申报项目上脱颖而出?这些目前没有人能有底气回答,况且,打包申遗项目相比其他项目的优势在哪?这是争取打包申遗立项的关键所在。著名学者、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葛剑雄认为:目前中国的“申遗热”有两个误区,一是把“世遗”等同于“摇钱树”,二是误以为所有的“世遗”都是先进文化。给“申遗热”降温,让人们对申遗有个理性的认识,充分理解申遗会给保护文化遗产带来什么机遇,面临什么样挑战,而这两者又该如何去把握?这样才能让有申遗意向的单位明确自己所处的位置,充分考虑自己是否真正具备条件?
“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楼”中,具备文物保护资格的应当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扎实做好文保工作,开发文化遗产的资源效应,避免过度追求商业利益,而忽略基础保护的管理工作。对尚不具备文物保护资格的单位,应力争进入文物保护的行列,争取资金政策的支持。“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楼”,要名副其实,充分展现自己的影响力和文化价值,申遗并非唯一的出路。申遗成功与成功后的保护与开发,并不是都可以复制的,要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
如何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申遗无疑有利于保护中国文化遗产,但是,整个社会的民族文化保护意识的提高,文化遗产有效地传承和发展,需要法律的依法支持和保护,更需要长远的可持续发展规划。申遗可以有,也必须有,但过度追捧和强求演变成不理性的“申遗热”则完全没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