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世间奇险瑰丽之观,常在险处”,这是中国伟大的远足者徐霞客的名言,400多年前他便开始寻找不为人们所熟悉的奇景,先后考察了300多个洞穴,并在《徐霞客游记》中详细描述。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大量的洞穴被开发,一批洞穴探险爱好者,追随着徐霞客的脚步,体验洞穴探险的奇趣,然而这些“世间奇险瑰丽之观”却面临着开发雷同化、人为损坏盗采严重等问题。洞穴探险旅游究竟能走多远?
“奇险瑰丽”的“洞穴世界”
贵州绥阳县双河溶洞系统是目前“中国最长洞穴”,已探明长度145.891公里。洞内呈现了石笋、石柱、石幔以及石旗等复合的形态,丰富而奇特的洞穴生物(诸如蝙蝠、雨燕、盲鱼、灶马、马陆等)则是喀斯特溶洞内世世代代的“原住民”。
贵州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博士陈会明说,洞穴生物长期生活在稳定的、有较强缓冲能力的环境中,很多洞穴物种还保留着大量的祖征。
“地下的洞穴世界大部分都是从未被人涉足的处女地,充满了神秘。”法国洞穴联盟管理委员会委员让·波塔西说。
据了解,洞穴还是人类最早利用的自然资源之一。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状况下,一些天然洞穴成为人类最早居住的“家”,在洞穴中储藏各种物品,用洞穴来躲避风雨和猛兽的袭击,并且很早以前就开始使用洞中的一些矿物作为药物治病,如芒硝、月奶石、钟乳石等。某些疾病竟在洞穴中具有更好的康复效果,令人称奇。
“徐霞客”式旅游面临困境
洞穴的神秘吸引着无数探险者,从上世纪中叶开始,洞穴探险旅游在西方国家悄然兴起,旅游成为现代人类对洞穴开发利用的最主要方式之一,我国的洞穴探险旅游目前多以观光旅游为主,尚处于初始阶段,面临着诸多发展困境。
贵州大风洞景区是已对外开放游览的洞口。大风洞景区负责人况野告诉记者,过去,大风洞游客一直比较稀少,近年来,随着“徐霞客”式探险旅游的兴起,以及政府的重视和加大投入,前来大风洞的游客量每年呈30%的速度增长。
“但贵州山区交通不便利,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跟不上,景区的住宿、餐饮等游客接待能力有限,还难以满足探险者的需求。”况野说。
贵州省洞穴协会副秘书长钱治说,中国的旅游洞穴中绝大部分都是观光旅游,只有少数洞中漂流可算作体验旅游或探险旅游,由于各地对旅游洞穴的开发利用存在同质化、雷同化现象,导致一些游客甚至旅游管理部门都存在一种想法:旅游洞穴都差不多,游览过一个后,就没有必要再游览其他的洞穴了。
“国外对岩溶洞穴钟乳石出台了保护的法律法规,我国在立法方面尚存‘真空’,这也是制约洞穴旅游深层次开发的重要问题。”国土资源部岩溶地质研究所专家张远海说,钟乳石、石旗等在奇石市场上奇货可居,洞穴一旦被开发,就面临着珍贵岩石被损坏、盗采的危险,谁来管理、执法的依据是什么,都存在着问题。
“洞穴体验旅游的游客必须身体健康,有足够的体力。”张远海认为,洞穴是地球上最原始的古环境之一,探险需要专业的探洞技术和技术熟练、责任心强的救援队配合,因此不提倡非专业人士冒险去未经开发的洞穴探险。
记者了解到,由于洞穴多处于山区,旅游业投资大,回报周期长,开发洞穴旅游的招商引资难度大,甚至面临着“被圈地”的嫌疑。在一些地方,政府与公司签署了开发协议,但多年来,投资人不愿意履行合约大规模投入,开发进程十分缓慢,能提供给游客参观的地方仍十分有限。
前景广阔但需合理开发
洞穴旅游在我国日渐兴起,向往去原始洞穴一探究竟的人越来越多,但洞穴旅游还没有形成产品,专家认为,洞穴旅游的前景广阔,政府和开发者应抓住有利时机,突出洞穴的资源特点,在保护中合理开发。
“游览路线过长会使游客感觉疲劳,年龄大、体质差的游客若想中途停止旅游较为困难,安排适当的游程不但可使游客感觉舒适,还可让游客意犹未尽、留有余味。”贵州省山地资源研究所副所长贺卫说,观光旅游洞段应选择洞穴景观相对集中,能代表该洞穴特色的洞段,不要求长、求大、求全。
贵州省山地资源研究所总工程师李坡说,在观光旅游中,所有游客得到的旅游产品完全一样,而在体验旅游中,游客应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产品,并安排游览时间。
“可以在洞穴中选择适合的洞厅、洞段建立疗养院,让城市人避开喧嚣,消除工作和精神上的疲劳。”李坡认为,洞穴具有冬暖夏凉、负氧离子浓度大、空气清新、安静、无电磁波污染等环境优势,并对一些疾病具有治疗或辅助的效果,因此是休闲疗养的理想场所。
一些专家认为,目前我国已开发的许多洞穴缺乏准确定位,宣传上往往都是“第一”、“之最”之类,没有个性,游客感觉游览过一个东西后就没有再游览其他东西的欲望。因此,在开发时,要抓住洞穴的资源特点,在宣传时突出洞穴的特点和个性,如双河洞不光是“中国第一长洞”,最具特色的是石膏晶洞及其中的各种形态的石膏沉积景观。
贺卫说,目前我国多数旅游洞穴的导游词都是以神、怪及各种传说为主,应培养一支职业规范的导游队伍,不但熟悉洞内情况,做必要的安全设施、洞穴知识介绍,还能解释洞穴沉积物和洞穴溶蚀、侵蚀景观的成因等科学内涵,使旅游的过程充满趣味、寓教于乐。(记者 李惊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