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旅游局对外表示,我国将争取用10年时间初步实现“智慧旅游”,以有效应对旅游业爆发性增长给旅游景区资源环境带来的巨大压力。按照国家旅游局的规划,我国将以信息化为主要途径,积极开展旅游在线服务、网络营销、网络预订和网上支付,构建旅游数据中心、呼叫中心,全面提升旅游企业、景区和重点旅游城市的旅游信息化服务水平,形成一批示范意义突出的智慧旅游城市、智慧旅游企业,以最终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实现智慧旅游。
事实上,早在数年之前,部分发达地区就已经接受了智慧旅游的概念,并进行相应的建设。江苏省的镇江市在前年便提出“智慧旅游”概念,而在当年的第六届海峡旅游博览会上,福建省旅游局也提出了建设“智能旅游”的概念,并进行了相应的探索。
“智慧旅游”这一类的理念,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有不少探索和成功的实践。但是,与具备一定地理和交通优势的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不同,我国许多旅游景点,尤其是自然风光景点,多位于中西部省份、山区地带以及欠发达地区,交通不便,地理条件不佳,很多地方基础设施尚不完备。举例来说,不少旅游景点所在的山区,因为基础设施薄弱,连手机信号都难以全面覆盖,何谈各种上网条件乃至3G呢?
因此,智慧旅游的实现,有赖于这些地区整体现代服务业信息化水平的提升。而推动智慧旅游所带来的服务业提升和基础设施改善,不仅仅会提高当地的接待水平,促进这些地区旅游业全方位多层次地发展,更会改善当地百姓尤其是边远地区百姓的生活,达到一举多赢的效果。
而这样的基础建设投入,已经远非旅游主管部门凭借一己之力所能完成,需要多部门协调共同努力。
当然,我们更期待在这十年的智慧旅游建设中,通过加大基础设施等诸多方面的投入力度,在提升部分旅游景区周边的欠发达地区软件和硬件条件的同时,能够有效推动这些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并且给当地的百姓送去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真实惠。让智慧旅游在惠及外来游客的同时,更能惠及到当地百姓,这才能让发展智慧旅游一事更具现实意义,也更有长远的价值。(作者 赵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