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昨日报道,苏州金鸡湖畔的一尊老子雕塑引发争议。雕塑中的老子眼睛紧闭,舌头伸出,并露出嘴中一个大门牙,颠覆了不少人对这位古代圣贤的印象。
给古人一个正常表情也是尊重历史
苑广阔(职员):即便作者想通过这个雕塑表现老子的“刚柔之道”,这样的表现手法也太直白,太粗糙了,不但无法给人以美感,还倒显出创作者想像力的匮乏。不管是绘画、雕塑还是影视剧,在表现古人时,应遵循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尽量贴近历史,不歪曲历史;二是考虑到绝大多数公众的心理接受能力。这是对历史与古人的一种尊重,同时也更有利于传承历史文化。否则,当现在的人都把注意力集中到老子的舌头上面去了,围绕着他的面容和长相争论不休,谁还去关注他们的思想?这不是一种喧宾夺主吗?艺术作品首先要给人以美感,然后才能谈得上展示艺术,传达思想,当这些艺术创作超过了绝大多数公众的接受能力和欣赏水平,让公众见丑不见美,甚至觉得厌恶和反感,又何谈艺术展示和思想传达呢?这种太过个性和雷人的艺术创造,也许作为一种先锋实验作品,出现在专业的艺术展览上更加合适,如果出现在以所有人为观众的城市街头,显然有些太过超前了。
浮躁艺术的表象
马进彪(媒体人):老子能够成为道家文化的创始人,主要是体现在其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上。与其内在的思想相比,外在的长相永远不重要,但作为一尊雕塑,却离不开外在的形象。虽然外在的形象无从考证,但其内在的哲学思想却可以通过合理想像并利用艺术手段幻化成外在形象,也就是用老子的哲学思想赋予老子一副与其精神世界相一致的形象,这就是雕塑形成必不可少的合理想像逻辑。但是这尊雕塑显然脱离了合理想像的轨道。雕塑的作者以老子“吐舌露牙”来说明“刚柔之道”的典故,解释自己的创作意图。可关键是,这样的典故只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沧海一粟,是在特定场合下的非正规表达,体现更多的是圣贤的机智与幽默,而不是对其思想的总体概括。老子的思想体系,就像一棵大树,每个枝叶都是其思想的一部分,但每个枝叶都不能代表整个思想体系。这就需要作者沉下心来吃透老子的思想体系,在海量的史料中,在浩繁的枝叶中,用辩证的方法归纳出“形”与“神”的内在关系,这个过程浮躁不得,速成不得。企图用一个枝叶来代表老子,其结果只能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样的“老子”只是作者一个人的老子,而不是中华民族的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