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海拔拉升民生海拔,民生海拔提升幸福海拔。
一个丽江市坐拥3项世界级遗产“桂冠”;一个丽江人,平均每年接待12位海内外游客;人口不到全省3%,创造了全省10%以上的旅游总收入……丽江人有理由自信骄傲。
然而,丽江人却不以为然。
“总量偏小、经济排名靠后”、“基础薄弱,与发达地区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字字句句,透着焦灼。
在过去与未来的交汇点上,这方造梦的沃土,新的梦想,已经蠢蠢欲动。
“全力建设丽江、发展丽江、繁荣丽江、保护丽江。” 丽江市委书记罗杰在市委三届三次全体会议上提出,“好梦丽江”必须冲刺新的高度,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大地为纸,梦想为笔,“中国梦”的丽江篇章徐徐展开——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攻坚克难的勇气,踏石留印的实干,“好梦丽江”的种子正在播撒、破土、萌芽……
兴产业
幸福海拔标注丽江新高度
“丽江海拔高,除了站得高,还要看得远。”罗杰对“海拔”两字进行了“丽江解读”,“产业发展强就能带动经济海拔,经济海拔拉升民生海拔,民生海拔进而提升群众的幸福海拔。”
“好梦丽江”不是空中楼阁,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持续改善是最好诠释。2012年,丽江市交出了这样的成绩单:全市GDP达212.2亿元,比上年增长15.8%,且有多个单项实现较快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财政总收入、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31.8%、38.1%、44.7%、18%。
这份经济大单可谓有速度、有温度,但站在新的起点,丽江人异常冷静,他们以“底线思维”审视自己。
跳出丽江看丽江,站在未来看丽江,前面标兵林立,后面追兵提速。全市生产总值增幅虽然位居全省第4,但总量仅是全省的2%,与兄弟州市相比排名第13;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44.7%,增速排名全省第一,但总量仅是全省的2.8%。
跳出现在看丽江,“好梦丽江”魅力闪烁,“圆梦之旅”沟沟坎坎。2020年,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实现翻两番,城乡居民收入增长3倍”的目标,丽江必须在2010年基础上翻2.5番,分别实现3.5倍和5倍增长。
“全面建成小康,还差8年,前景看似只有几步之遥,但丽江的这‘几步’,不是闲庭信步、水到渠成,而是从量变到质变、从传统到现代的历史性跨越。”丽江必须立志赶超,快马加鞭、奋力跨越。
奋起直追,考量的是执政者的能力;奋力跨越,检验的是执政者的智慧。
“一产调优调特,二产调强调大,三产调快调精。”丽江着力推进生态产业基地、清洁能源基地、国际精品旅游胜地、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重要窗口和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建设,打牢、筑高“经济海拔”。
日前,丽江市长和良辉又一次召开职能部门协调会,会议的主角仍然是生长在高寒山区的植株——刺青果。丽江市提出要高标准、高质量完成3万亩示范基地建设,抓好科技示范推广和龙头企业扶持。
在生态产业建设中,刺青果不是个案,正是在这样绿色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华坪芒果、玉龙雪桃、鲁甸中药材、宁蒗苹果等一批特色优势产业迅速成长,昔日青山绿水的美丽风景,变身富民强市的“美丽财富”。
塔城乡十八寨沟村,曾被讪笑为“穷得叮当也不响”,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山寨搞起特色种养业,家家户户饲养生态猪,坡坡坎坎种上核桃、板栗,村民们还评审了自己的“乡村地理标志”,洛南鸡、洛北羊、洛西蜂蜜成为市场中响当当的“大品牌”,全村人均纯收入从不足800元达到4500多元,村民们搬进了瓦房,用上了太阳能。
路线图已经绘就。未来3至5年,丽江市将加快推进30个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示范园,兴建200万亩生态产业基地,打造5个100亿元特色农产业。
有现代农业的铺天盖地,也有绿色能源开发的顶天立地。依托得天独厚的水利资源优势,金沙江中游水电开发进程加快,金安桥、阿海电站投产发电,龙开口、鲁地拉、梨园、观音岩电站建设有序推进,2015年,金沙江“一库六级”水电站将全部建成投产,总发电量有望在全省“三分天下”。
大丽高速、宋城丽江茶马古城等一批大项目建设进程也不断加快,新型工业快速增长,目前全市正在加快8大工业园区建设,着力推进 “三个一百亿”工程。
今年以来,丽江以两个“第一”的姿态保持迅跑: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95.38亿元,同比增长14%,增速居全省第一;1至8月,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45.18亿元,同比增长31.1%,增速居全省第一。
纳西族有句谚语:“不犁地不肥,不种无收获。”丽江咬定目标、铆足精气神,实现跨越发展的梦想,正升腾为产业兴市、产业强市、产业富市的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