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日本大地震让2011年成为日本不寻常的一年。灾难共造成15842人丧生、3475人失踪。由地震引发的核电站事故亦使这次灾难影响更加深远,现仍有33万余人处在避难之中。核泄漏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引发了环境污染等国际法思考,也向核安全敲响了警钟
今年3月日本海啸引发的核泄漏事故,虽已过去9个多月,但由此带来的危机仍未平复。
事故考验着日本政府。其隐瞒辐射扩散预测数据、极力避谈“堆芯熔融”、推迟提高事故级别等做法,让民众对其失去信任。
核电安全神话的破灭同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核泄漏不仅影响日本国内,世界各国特别是日本的邻国,如中国、韩国、俄罗斯都受到影响,纷纷谴责日本将辐射污水排入海中的行为,认为日本违反国际法,并应承担相应的国际法责任。
福岛核事故后,世界各国立即响应,着手严格审查核电站运行、建设和项目报批,各国间的核安全交流频繁。多国政府表示,将从这次事故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对本国核电设施进行安全检查,以确保核电设施在突发事件来临时的安全。
日处理核泄漏遭国内外谴责
12月16日,野田首相宣布福岛第一核电站反应堆进入低温停止状态,但这一宣布并没有让地方政府和民众感到心安。相反,核电站周边地方政府领导对这一“宣言”表示了质疑。
这是由于之前日本在处理核泄漏事故过程中,隐瞒相关数据,导致民众对政府失去了信任。据日本共同社报道,政府震后一个月突然调高核事故级别引发民怨沸腾,质疑当局一直隐瞒灾难严重性,“欺骗了整个日本”。
日本东电自4月4日晚开始向海里排放放射性污水的行为受到国内外广泛质疑。《朝日新闻》发表社论称,仅仅是“不得已而为之”,无法说明问题。日本签署了包含禁止船舶丢弃核污染物等内容的伦敦防止海洋污染条约,现在却向海洋中排放放射性污水,必须向国际社会说明理由和今后的措施。
海水无国界。日本排污入海的行为造成严重的全球性后果,既损害自己,更祸及他人,引起周边国家的抗议和世界恐慌。中国、韩国、俄罗斯等国对日本擅自行事表示关注。中国外交部表示,希望日方按照有关国际法行事,采取切实措施保护海洋环境。韩国外交通商部亦表示,日本此举有可能违反国际法。韩国在必要时将要求日本提供相关信息并进行实地调查,追究日本政府的责任。俄罗斯也对排污行为表示关注,并加强了对领海放射性物质的监测。
尽管如此,要追究日本政府的责任并非易事。中国政法大学国际环境法研究中心主任林灿铃教授表示,日本排污入海、污染公海的行为虽违反国际法,存在跨界损害赔偿,但很难追究日本政府的责任,现有追究机制还不是很完善。
核辐射阴影下的灾后生活
灾后,日本人的生活发生了明显改变。骑自行车的人多了,因为体会了公共交通瘫痪无法回家的经历;结婚率上升了,因为灾难放大了人的孤独感,更期望找个“港湾”依靠;节电产品更畅销了,因为核电停转、电力不足,东京时隔37年再次发布了限电令;因为担心空气中的辐射及辐射物质的“热点”,持有辐射检测仪的人越来越多了,检测仪成了畅销产品。
因为辐射物质污染问题,购买食品注意产地的人更多了,不一定非追求国产货了。日本食品都必须标明产地。同样的蔬菜,产自日本西部的比产自日本东部的好卖,在超市中经常看到顾客比较蔬菜产地的情景。
《朝日新闻》的一篇社论指出,今后一段时期,日本可能持续面对食品核辐射污染问题,谁也不知道下一个可能被污染的是什么产品。如何确保受放射性污染的其他食品不再进入流通环节,将是日本政府需长期认真应对的难题。
世界重新评估核电安全标准
核电一直被认为是一种高效、经济、可靠的清洁能源。据预测,全球的核能发电量在今后20年内将会提高1倍。然而,核电也是一把双刃剑,日本核泄漏事故向世界敲响警钟。国际原子能机构前总干事穆罕默德·巴拉迪曾用“悬崖边的核能”来形容核电业的发展,核电安全无小事,一旦发生事故,可能就是毁灭性的。
福岛核事故让世界重新评估核安全标准。事故发生3个月后,6月17日,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官网正式发布长达162页的事故报告,报告共得出15条结论和16条教训。据此,IAEA总干事天野之弥要求IAEA安全标准问题委员会重新评估现有的核安全标准,并在12个月后提交强化安全举措的报告。
福岛核事故之前,全世界有442个在运行的核电反应堆,年发电量约占全球电力总量的14%。福岛核事故之后,德国、瑞士等拥有核电的国家相继宣布“弃核”。多国政府表示,将从这次事故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对本国核电设施进行安全检查,以确保核电设施在突发事件来临时的安全,并着手严格审查核电站运行、建设和项目报批,各国间的核安全交流频繁。欧盟各国同意对境内核电站展开类似银行业的“压力测试”,以检验其应对地震、海啸和恐怖袭击等突发风险的能力。据介绍,欧洲国家已为146个核电厂拟定了共同的检测准则,统一自然灾害、技术故障的压力测试。
日本海啸引发的核泄漏事故,不仅改变了日本民众的生活方式,更带来了世界各国政府、专家、学者对环境污染的国际法思考、核安全标准的重新评估。希望从这一重大事故的反思中,人类的未来能走得更远、更稳、更安全。
(记者 张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