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通航13年的海口美兰国际机场迎来了2011年的第1000万名旅客。而就在4天前的12月22日,三亚凤凰国际机场已经提前迎来了2011年的第1000万名旅客。一南一北两大机场,年旅客吞吐量双双突破1000万人次,跨入国内大型“千万机场俱乐部”,成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两周年之际,海南民航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取得突破的不仅仅是机场旅客吞吐量。12月23日,海南港口吞吐量突破亿吨百万标箱的庆典在海口港隆重举行。与此同时,琼州海峡进出旅客将达1200多万人次。而作为海南交通运输新动力的东环铁路,开通运营一年,运送旅客已达近1000万人次。
海、陆、空,三种不同的交通运输方式,在2011年年末,取得了巨大的突破。一个个数字的背后,是国际旅游岛建设关键之年海南经济社会发展不平凡的历程。
政策给力人气飙升 进出岛人流越来越大
人气不足,一直被看作是制约海南发展的因素之一。但是近年来,海南的吸引力日益增强已经是不容置疑的事实。而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不断推进,尤其是2011年,离境退税、离岛免税等一项项实实在在的政策落地,刺激着越来越多对海南心生向往的人。2011年前10个月,海南共接待过夜国内外游客2369万人次,同比增长13.1%;实现旅游收入240亿元,同比增长14.6%,今年游客量有望突破3000万人次。作为岛屿型区域对外交通最便捷、最重要工具的航空运输,两大机场客流量双双破千万,就是最直接的反应。
以三亚为例,这个人口不到70万的滨海旅游城市,机场旅客吞吐量却突破千万人次,成为全国首个完成千万人次旅客吞吐量的非省会地级市机场,跻身大型航空港行列,在全国175个民用机场中稳居前20位。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通过航空运输方式进出三亚的游客占到了整个地区接待量的一半以上。数据显示,凤凰机场日均进出港人数近4万人次,已开通168条航线,与国内外106个城市通航,最高峰时每天起降飞机419架次,几乎每3分钟就起降一架飞机。而最初设计容量仅为年旅客吞吐量150万人次的凤凰机场,1994年通航时每天只有一条航线、一个航班。
三亚凤凰国际机场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王贞认为,凤凰机场的强劲发展离不开三亚城市的迅猛发展和海南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大背景,离不开三亚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和旅游资源。
事实也的确如此。良好的资源加上得力的政策,使原有的优势放大再放大。今年以来,国家赋予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各项优惠政策逐步落地,今年4月含金量最高、影响最广泛的离岛免税政策在三亚免税店率先启动,持续火爆的场面超出了预想,已经成为三亚旅游的一个必到之地。据统计,截至11月底,三亚免税店共吸引39万人次购物,销售免税品129万余件,销售总额8亿多元,日均销售600万元,成为三亚新的经济增长点。离岛免税政策有效增强海南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弥补了海南旅游购物的短板,使海南旅游购物从低质、低端一跃变成了时尚、实惠,成为全国更加热门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政策给力,还表现在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刺激航空发展的措施上。海南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航空奖励政策,鼓励国际及境外地区的航空公司执飞海南。以海口为例,海口市政府针对美兰机场出台专项航班航线奖励政策,投入航空奖励专项资金超过亿元。一系列政策在吸引着航空公司的同时,也带来了众多商务人士及旅客。2011年,海口美兰国际机场航班客座率高达82%以上,一度出现“一票难求”的情况。12月21日,国内首家机场离岛免税店在美兰机场开业运营,再次直接刺激着美兰机场的客流量。12月21日开业首日共接待购物者超过6600人次,达成交易140万人民币,交易情况超过预期;次日客流持续火爆,日均客流量已破万人次,达成交易近194万人民币。而到了第三天,销售额已经超过200万元人民币。根据预测,美兰机场免税店即买即取的便利将吸引更多的旅客。
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经济步入良性循环轨道
作为岛屿型经济省份,港航业的发展对海南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2月23日,海南港口吞吐量突破亿吨百万标箱的庆典隆重举行。在这之前的11月份,2011年海南港口货物吞吐量已经破亿,达到1.0029亿吨,集装箱吞吐量99.74万标箱,并在12月初突破一百万标箱,成为内外贸齐头并进的北部湾区域龙头枢纽港。而2009年,海南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仅为58.5万标箱,短短两年吞吐量就几乎翻了一番。
港口是海南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海南港口吞吐量的这一组数字,同样直接反映着国际旅游岛建设进行时海南的经济发展状况。
作为一名老港口人,海南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周文雄对海南港口取得的突破深有感触。他认为,海南港航业快速发展的动力首先源于我省实施正确的经济发展策略,“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的发展战略促进了全省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有力地带动了港口货源的增加。同时,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使包括港航业在内的众多产业受益,国际旅游岛建设两年来经济的跨步攀升,直接反映在港口发展上就是吞吐量的增加,集装箱的大幅增长,以及港口固定资产投资的大幅提升。
海南大学亚太经济研究所王毅武教授认为,海南港口吞吐量的增加,说明地方经济已经进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两年实现翻番增长更能说明我省经济发展的速度。”王毅武说,海南经济走上了快车道,正在正常、稳定、健康、可持续地发展下去,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海南经济发展就会越来越好。
据统计,海南进出岛货运量的95%以上都通过水运完成,可以说,港航业对海南的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支撑作用。《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对海南港航业的发展做出了明确的要求。2011年,海南完成港口建设投资超过26亿元,创造了全省港航项目年度投资额的历史新高。港口基础设施建设的“大跨步”投入为吸引大项目进驻增添了新动力,大批依托港口的工业项目落成,增速明显。
航运发展方面,2011年以来,海南泛洋航运公司、中海集装箱运输股份公司等省内外大型航运企业纷纷开辟新航线,形成连接华北、华东、华南、北部湾、东南亚、澳洲、美西、中东的班轮航线网络,海运集装箱航线今年达到37条,创历史新高。同时,海口、三亚等地的港航企业积极探索开发海上旅游,策划邮轮游艇和帆船等海洋旅游项目开发,并取得了新的进展,2011年11月已建成游艇泊位687个,在建泊位873个,总数较两年前增长了6倍,泊位建设数量和已建成数量均已处全国领先之列。2011年邮轮旅游接待旅客57349人次,人次较2009年同比增长52%。此外,船舶制造和游艇修造业都有了相应的起步。
高铁便捷出行方式改变 岛内交通客流循环加速
2005年,当建设东环铁路的构想摆上桌面时,面对我省已有的3条高速公路和连接海口、三亚的西线铁路及粤海铁路通道,有人对此提出分歧意见。一方面,已有铁路的利用率并不高;另一方面,海口至三亚3个小时、全岛县城一天可达的交通现状已经让多数人感到满意,海南还需要再建一条高速铁路吗?
如今,这个疑问已经可以用一组实打实的数据来回答。据统计,截至2011年12月2日,经过近一年的运营,2010年12月30日通车的海南东环高铁累计发送旅客874万人次,年收入5.26亿元!这样一组数字,在全国目前运营的高铁专线中,也算得上是佼佼者。
“收益明显好于预期。”粤海铁路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表示。这种感受其实在东环高铁开通运营后100天时就能够体会到。就在东环高铁开通百日时,已安全发送旅客249万人次,日均发送旅客2.5万人次,开行动车1874对(3748趟)。元旦小长假、春运、清明小长假的平均上座率均超过100%,最高时达到138%。东环高铁运行的列车也从最初每天开行的10对,逐步增加到14对、18对、20对、21对、25对、28对,到清明节期间最高开行至29对、32对,以应对居高不下的客流量,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出行需求。
东环高铁不断火爆的场面背后,是岛内交通加速循环,南北双城和东部县市之间旅游资源分享和物质生活分享的需求。
随着东环铁的开通,省内不少旅行社纷纷推出“高铁一日游”线路。包括“非诚勿扰2”主题旅游线路、三亚南山、天涯海角、西岛一日游线路、琼海万泉河探险+激情漂流一日游、南湾猴岛一日游等精品旅游线路。如今,游客可以白天在三亚游玩,晚上到海口购物娱乐,或者可以早发晚归,一日南北双城,节省下住宿费用;本岛的居民短途旅游变得可行性更高,周末从市县到省会来看场电影逛逛街很便捷,假期“北上”扫货选择更多。横跨6个市县的东环高铁,缩短了南北的时空距离,游客花在路上的时间缩短了,本岛居民探亲访友方便了,出差公办省时省钱了。
便捷的高铁改变的不仅仅是出行方式,还逐渐融入到海南百姓的生活。中改院海南研究所所长夏锋表示,高铁对人们生活的影响首先是生活范围的扩大。回顾以往,三亚的“一个半小时生活圈”只到陵水、保亭,海口的“一个半小时生活圈”最远到定安、文昌、澄迈。东环高铁的开通,这个生活圈扩大到整个东部,无论人们在这个“一个半小时生活圈”里选择了什么内容,都意味着生活质量的提升。
东环高铁的开通运营,让海南东部各市县产生“同城效应”,加快了铁路沿线旅游资源的整合,形成了一个高铁沿线的经济生活圈。同时,加速流动的客流,也在推动着高铁沿线市县经济社会的发展。
作者:刘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