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城“冰刀王”手工技艺对抗电脑 计划申请非遗
  • 来源:http://www.xiakeyou.cn 编辑:xiakeyou 时间:2012-1-4 点击:
  • 91岁的王保顺磨了70年的冰刀,给冰面上的人们带来无数欢乐

     

    有一种感动,会在不经意间湿润了你的眼眶;有一种温暖,会不知不觉就融化了你的心。在纷杂的大千世界,这些人这些事,虽平凡,却直达我们内心情感的最深处。在“北京面孔”这个栏目中,我们讲述发生在身边的善行善举,分享故事中的主人公们积极乐观的人生。

    当人们在什刹海的冰面上滑得热火朝天的时候,岸边胡同内砂轮打磨冰刀撞击出一束束的火花。位于什刹海旁约8平方米的一间小屋,里面摆满了冰鞋、球棍,屋内墙壁的正上方挂着启骧题的一块匾额——冰刀王。今天的北京面孔,将为您讲述“冰刀王”王保顺的故事,王老爷子冰刀磨了七十载,一台电机,几个砂轮,数分钟的加工,给冰面上的人们带来了无数的欢乐。

    王保顺,满族人,世居北京。70年前在什刹海畔开办了磨冰刀的小买卖,最初只是凭经验磨刀。到了上世纪80年代,小店重张,“看一眼冰刀就知道冰鞋主人滑了几年冰”,高超的手艺让老人的铺子远近闻名,并获得了“冰刀王”的美誉。不少人都把它看成什刹海冬天不可或缺的一景儿。如今,老人年迈已很少再到小店,两个儿子则将这门手艺传承下来。

    今年已91岁的王老爷子仍是个健谈豁达的人,一聊起冰刀来,就像演员很快进了角色一样。“咱磨冰刀以交朋友为主,人家热爱滑冰才买的冰鞋,咱不能毁人家东西,咱们是老北京人,磨不好良心上过不去。”

    1942年

    瓦匠兼职磨冰刀

    王保顺刚出道的时候,正是日本入侵中国的那几年。“那时政局不稳,我原本是瓦匠,但冬天一上冻就没法开工了。”王保顺说,为了养家糊口,到了冬天他就跑到北海、中山公园这些北京水面比较大的地方,“当时凡是在冰面儿上穿得起冰鞋滑冰的,净是些外国人,或者是北京四九城里有钱有势人家的少爷大小姐们。”因为冰刀长时间在冰面上滑行,刀锋的刃度就会受损,所以要经常打磨刀刃,以期能蹬得住冰面滑行,他就是那时开始给人家磨冰鞋的。

    “什刹海那会儿只是个河沟,不是正规的冰场,到这儿滑冰的人也不多,冰面光滑才能吸引更多的人。”王保顺说,他每天凌晨一两点钟就提着水桶、脸盆来到冰面上,凿出一个窟窿以后,用桶把水打上来,反复的泼水,让满是沟痕的冰面变得平整。天亮后,他才匆匆赶回家吃几口饭又带着工具返回冰面,开始磨冰刀。

    “那时候穿的都是布底棉鞋,很快就被洇湿了,一天得换三双。”王保顺说,每天他的手和脚都被冻得冰凉。“即使这样也得坚持,不干就没饭吃。”

    1940年代末

    独创球刀开沟

    王保顺磨冰刀并没有师傅教,“我就用一个砂轮和一把锉,跪在地上用手一点一点地勒,磨一双一毛五。得特别认真,一旦给人家的刀口磨坏了,那可就惨喽。人家脚上穿的都是咱没见过的鞋,听说最贵的一双鞋以黄金计,咱倾家荡产都赔不起。”

    有着瓦匠手艺的王保顺凭借认真、肯吃苦、好钻研,磨冰刀的手艺逐渐获得了人们的认可,再加上态度好,来什刹海滑冰并找他磨冰刀的人越来越多。而王保顺也一直坚持自己的经营之道:“您有钱就给,没钱您走人,没关系,再多的钱,没有人情重要,我就这样觉得。”经过几年的磨砺,王保顺在京城内已经是远近闻名。

    有一天,一个日本人拿着一双球刀找到王保顺,“‘你磨一双鞋一毛五,我给你三毛。把这球刀给我开个槽。’球刀不像花样刀,由于冰刀较窄,当时的球刀刀刃上是没有槽的。他可能知道我父亲有名,想给他出点难题。”王保顺的二儿子王培芝说,老爷子二话没说,很快在球刀上开了个沟,那个日本人则悻悻地离去。

    解放初期,八一冰球队也慕名专门请王保顺给队员们上鞋,磨冰刀。一次,八一队和哈尔滨队要打一场比赛,在之前的训练中,八一队队员的启动速度总是跟不上哈尔滨队。教练找到王保顺,问他是否有好办法。“我以前给球刀开过槽,起步会快些。”后来,王保顺给队员们的冰刀一一开了槽,比赛中八一队的表现让对手十分惊讶,打这起,王保顺就开创了球刀有沟的时代。

    1980年代

    受封“冰刀王”

    解放以后,老百姓也能滑冰玩乐了,在房管所工作的王保顺每年冬天就会被借调到中山公园磨冰刀。不少王保顺的“粉丝”花钱买了公园的门票进去找他磨刀,然后再跑回什刹海去滑冰。“后来因为文革,冬天没人滑冰了,我也就不磨了。”王保顺说,即使这样,仍时常有人偷偷跑到他家里,让他帮助上鞋、磨刀。王保顺的儿子王培芝说,“凡是找到他的,他从没拒绝过,他调完的鞋从来没人再找回来过。”

    “这么多滑冰的人都穿着我给磨的冰刀,我瞧着心里高兴。”1980年退休的王保顺并没有闲下来,在什刹海畔租下了一间小屋,小店得以重张。“能靠自己的手艺给别人带来方便与快乐,这对我才是最重要的。”滑冰爱好者也给王家“封”了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冰刀王”。那会儿在什刹海滑冰的得有上千人,周边磨冰刀的也开到了十多家,但王保顺小店前的队伍始终是最长的。

    1990年代

    手工技术对抗电脑

    今年已经65岁的王培芝说,他和哥哥小时候一放学就跟着父亲去各个冰场磨刀,最初父亲让他们用角铁在漆黑的房间里练习,靠那一点点火星发出的亮光看刀刃,练了两年才达到父亲的标准。

    90年代从国外引进的“电脑磨刀机”让手工磨刀业难以招架,什刹海湖畔磨冰刀的仅剩“冰刀王”一家。“电脑磨刀机不仅速度快,磨出来的冰刀还统一、标准,很多老客户都转而去用电脑磨刀机。”王培芝说,父亲教导他们:“那就把你的手艺练在电脑照顾不到的地方,让电脑都追不上你。”不同技术、水平的人滑冰,刀刃磨损的位置和程度也不同,电脑磨刀机只能按照既定程序,而手工磨刀的优势就在于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使用不同的磨刀方式,将刀沟打磨成前宽后窄,前浅后深,前低后高等效果。

    2011年

    诚信经营传承手艺

    在“冰刀王”的小店外,王培芝手拿冰鞋,冰刀与砂轮不停地打出道道火花,三五分钟后,一双冰鞋就磨好了。“小时候我就住在附近,早听说过冰刀王,他们磨的刀滑着就是舒服。”一位五十多岁的滑冰爱好者说,每年来什刹海滑冰,即使不磨冰刀,也要来“冰刀王”看看,“什刹海如果没有‘冰刀王’,就好像缺了一景似的。”

    在小店外的一幅照片上,有一对高鼻深目的老外父子俩,站在王保顺身边,饶有兴致地看他打磨着冰刀。“那是加拿大驻华使馆的前工作人员。”王培芝说,多年来很多在使馆区工作的外国人也经常来找他们磨冰刀,常常会多给钱,但父亲会一视同仁。

    “磨冰刀是在每年最寒冷的两个多月,很苦很累,而且没有多大的利润。”王培芝说,王家这么多年能坚持下来,靠的则是父亲“手艺要精,做人要正”的教诲,“我理解老一辈的艰辛,我能保证‘冰刀王’在我这一辈传承下去。”王培芝说,如今大哥的两个儿子已经出师,并创新了冰刀的磨法。而他想在平安大街上租一间较大的店铺,做到磨冰刀、销售冰刀、定做冰刀“一条龙”服务,同时也在考虑办一个冰刀发展史的小展览。“春节后,我计划为‘冰刀王’的手艺申请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记者 宋旸

  上海工商 

申明:本网站是为游客提供综合性旅游信息的服务网站,部分文章或图片取自互联网,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若未提出,我们将视为认可!我们一直在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