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S旋风再度引发创新反思
  • 来源:http://www.xiakeyou.cn 编辑:xiakeyou 时间:2012-1-14 点击:
  • “4S旋风”再度引发创新反思

    ■ 消费者黄牛疯抢iPhone 4S刺痛代表委员:为什么上海没有乔布斯?

    ■ 韩正:创新成功的要素是科技、人才和宽容

    转播到腾讯微博
    “4S旋风”再度引发创新反思

    昨天,iPhone 4S在上海遭到消费者和黄牛的疯抢,再一次证明了苹果产品和创新的魅力。

    “创新是城市活力所在、希望所在。要让创新创业的精神融化在上海的血脉之中,让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的创新创业人才,拥有更大发展空间、赢得更多信任宽容、获得更好扶持帮助,使上海成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发展的福地。”

    这是上海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开幕当天,上海市市长韩正在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段讲话。话音犹在耳畔,而昨日上海甚至全国主要城市上演的黄牛疯狂抢购苹果手机一幕,却从另一个层面映衬了这段讲话的分量和意义。

    昨日早上7时,苹果公司在中国内地首次发售iPhone 4S手机。消息一经公布,引发市场狂热,大量黄牛熬夜聚集在苹果专卖店门前。黄牛与消费者对苹果产品的狂热追逐,成为从前天深夜到昨天全中国的一道特殊景观。

    而对于正在召开上海“两会”的代表委员而言,这道风景在热闹之余,还深深刺痛着关心上海未来发展的每一个人。

    “上海这样繁荣的一个国际大都市,为什么就出不了乔布斯,出不了苹果呢?”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政府参事褚君浩在“两会”期间不断地反问东方早报记者。

    代表委员议苹果旋风

    昨日下午,上海世博中心红厅。

    上海市市长韩正在政府工作报告补充发言中说,城市是创新的载体,创新成功的要素在于科技、人才和宽容。

    韩正在补充发言中分析了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迫切性,并与代表分享国际创新成功和失败城市的经验教训。他说,创新成功的要素是科技、人才和宽容;失败的教训是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管理、不重视人才问题。

    会场外,距离世博中心一江之隔的淮海中路上,数百人冒着严寒通宵排队在苹果专卖店门前,等待购买在内地首次发售的iPhone 4S手机。人群中,不仅有对苹果手机执著迷恋的发烧友,也有大批信任苹果升值潜力的黄牛。来自江苏启东的500人团体更是搭专车前往上海淮海路专卖店,为一家公司彻夜排队代购手机。排了一夜队但依然没有买到iPhone 4S的消费者张涛对《华尔街日报》记者说,还是会购买iPhone 4S,他说,我喜欢这款手机,所以别无选择。

    淮海路的一幕,恰如其分地证明了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迫切性。

    “据我所知,苹果手机不仅在中国热销,在亚洲其他地区以及欧洲也很畅销。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因为苹果手机适应了一些消费群体对时尚品牌的追求,而这些新产品也的确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变化和便捷。”市政协委员陈建安感慨地说,“苹果手机的热销不是偶然现象,其背后是对自主创新能力的追求与支撑,对创新产品与品牌的培育与推广,而我们对自主创新能力的制度安排上还有待于改善。”

    近几年,每次苹果旗下电子产品的发布和预售,总是能引发市场的狂热追求,并吸引千万消费者争相购买。消费者爱苹果产品,是因为它拥有区别于传统的创新设计和科学应用,而这些创新也为苹果公司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收入。公开资料显示,该公司2011年净利润达259亿美元,同比飙升85%。

    不过,苹果上佳口碑和巨额利润的背后,却是中国企业有苦难言的尴尬处境。一份研究报告显示,每一台苹果手机创造的利润分配中,提供产品设计创新的苹果公司独占58.5%,承担组装和生产的中国企业和工人只能获得1.8%的利润。这种分配失衡折射出的,正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问题,也是上海转型发展的主要瓶颈。

    对此,市政协委员、上海市流通经济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汪亮认为,苹果产品能让一向以“储蓄为荣”的中国消费者打开荷包、争相购买,恰恰反映了创新才是产业发展的生命力。“此前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的消费力不足,但实际上,中国作为一个新兴市场,有很强的消费力,要激发消费需求,需要的是新技术的导入。”汪亮说,“中国有很多的企业,但是大多数是代工型的,缺乏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市场上很多有竞争力吸引消费者的几乎都是洋品牌,但是这些洋品牌绝大部分都是made in China,中国的企业不缺少生产和加工的技术,最缺的是原始的创新,创新原动力是产业发展的生命力所在。”

    “各类企业要把创新原动力作为现在的目标,埋头苦干,而不能只满足于代工这样的初级工种,代工在产业链中的价值处于最低端,几乎不能接近核心价值。以前不少中国企业通过代工的方式也能赚钱,中国的GDP通过代加工也上去了,但是现在环境发生了变化,没有创新,不掌握核心技术,就失去了核心竞争力,企业应该摒弃惰性,进入创新的快车道,上海和中国的继续发展才能有持续动力。”汪亮称。

    创新驱动上海争先

    事实上,创新,已经成为全球性话题。

    美国著名经济专栏作家Paul B. Farrell昨天在Market Watch上一篇题为“第三次世界大战:中美创新之战”的文章中写道:“2012到2022这十年将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这次将会是创新大战,看似无休无止的高风险战斗将决定谁才是21世纪的超级大国。美国还会是世界领袖吗?抑或如许多人所预测的,中国对创新与技术、教育和创意的巨大投资会得到回报,让中国在2022年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超级大国?”

    而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早已成为上海近年工作的重中之重。

    2011年,上海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机制,整合扩大“转方式、调结构”财政专项资金,组建并运作一批创业投资基金,在云计算、物联网、新型显示等领域积极承接国家项目,一批重大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和重点专项方案启动实施,大飞机研制、航空发动机、中船长兴二期工程、909升级改造等重点项目有力推进,战略性新型产业中的制造业产值增幅高于全市工业平均增幅。

    数据方面,上海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比近60%,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0%,地方财政收入占比70%以上,顺利完成了“调结构”的目标。更难能可贵的是,2011年前三季度中,上海在固定资产投资负增长的背景下,仍然完成了全市生产总值8.3%的增幅,

    “不要小看这两组数据,它证明了上海在寻求转型发展方面的努力和魄力。”全国人大代表褚君浩告诉早报记者,“改革开放30年,我们的发展过于依赖固定资产投资和人口红利,如今谈转型发展,上海已经走出了坚实的一步。”

    这样的一步并不好走。在市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上的“主动应对挑战,不断推进创新,加快转型发展”专题讨论中,市委书记俞正声强调,要痛下决心推进转型发展,改变我们已经习惯但已不符合新的发展要求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大胆进行观念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突破影响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和约束,在改革创新中找到发展出路。

    “转型发展不是件容易的事,要转型,速度要降一点,财政收入要降一点,过去习惯的工作方式、方法要变一变。”俞正声说。

    针对俞正声书记的发言,全国人大代表褚君浩感慨道:“上海转型和创新是真正的敢为人先,为什么?因为之前没有先例。上海的转型和创新也是迫在眉睫,为什么?因为这是中央交给的任务,要对人民负责。”

    转型创新无经验可循,但上海也在摸索一种方向。在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韩正市长多次强调:“(上海)下决心减少对重化工业的依赖,减少对投资拉动的依赖,减少对房地产发展的依赖,减少对加工型劳动密集产业的依赖。”

    这是一种勇气和魄力,代表委员们感慨。

    上海如何培养乔布斯

    而且,上海不但有转型魄力,也有要直面的发展瓶颈,尤其在创新领域。

    “两会”期间,市人大代表爱新觉罗·德甄提交了“提升上海文化产业原创力的建议”的书面意见。她直言上海的文化产业基本上采用拿来主义,缺乏创新意识。她指出,上海的文化产业发展中,更多地引进国外的文化产品,却缺少自己的文化精品。

    这确实是当下上海在创新方面的不足所在。“上海不缺少资金和硬件,关键还是我们缺乏一个足够好的创新环境,这个环境涉及方方面面,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创新机制去扶持和保护。” 全国人大代表褚君浩分析称。

    在此前的一次分组讨论中,市委书记俞正声也强调,推进创新驱动、加快转型发展,首先要推进观念创新,要解决“发展是为了什么”的问题,要明确发展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作为一名教授,市政协委员陈建安对此深有感触,他说,现在很多大学并不“差钱”,因为能通过多种渠道争取到科研经费,但这些经费更多地偏重于短平快的项目,希望能在短期内出成果、见效益。

    “科学研究不能太急,历史上很多科学发现其实最初只是出于某种尝试甚至是某种兴趣,在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后才‘修成正果’。”陈建安认为,在保证科研人员有较为体面的生活同时,应鼓励他们花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研究工作,而不要像现在这样规定每年或一定时间内必须拿出成果,“政府、管理部门应该有这样的胸怀。”

    陈建安还特别提到,在营造宽松环境的同时,还需要制定严格的制度,要保证科研经费用在实处,科研人员应该更注重本职工作。他举例说,国外很多大学在教学期间是不允许教授兼职的,而现在有些人把本职工作当作副业,热衷于在外面“走穴”,一个人承担着多个项目,重复投入,不仅不经济,而且也很难有很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出现。

    除了宽松的科研环境,对中小企业的扶持,也是培养又一个乔布斯的关键所在。“小微科技型企业生存很难,上海一直都是大型的生产企业。”昨天,市人大代朱丽华直言,沪上的大学应该成为小微科技型企业的发源地。

    她指出:“现在的科技型企业,科研的成果,大量的知识产权专利都是从大学里边出来的。我们很多大学老师在科研方面有很多规定,要教课,要搞科研,但是科研成果真正成为市场的可能也不是很多。很多大学教授往往被民营企业请了去,或者企业请了去,没有作为小微科技企业的创办人。”

    针对昨日会场外iPhone 4S的热闹上市,市人大代表、南洋中学副校长于东航还强调了教育对创新的重要。于东航认为,创新意识并非一朝一夕能形成,需要长期的培养和教育。他建议要从中小学生入手,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而不是追求应试教育,追求分数。

    创新非朝夕能成,但上海也已经运筹千里。在昨日市人大十三届五次会议上,韩正市长在政府工作报告补充发言中称,2012年上海市教育总投入将超过700亿元,是2009年全市教育投入的一倍以上。

    也许,上海的乔布斯就在不远的将来

  上海工商 

申明:本网站是为游客提供综合性旅游信息的服务网站,部分文章或图片取自互联网,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若未提出,我们将视为认可!我们一直在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