竭泽而渔让风景名胜沦为廉价“快餐”
恒山已经变成一个巨大的“采石场”,延安红色景区也被房地产“开发”了,古典园林北京地坛公园,因为要筹备一年一度的地坛庙会而成为“大工地”、“大卖场”……近期不断有网民讲述各地一些知名景区保护不善的情况。新华社记者实地调查发现,全国一些知名景区确实正遭遇建设性“破坏”、开发式“破相”。
这些知名景区和历史遗址的面貌改观,背后都是一个“利”字作怪:恒山风景区内因煤、膨润土等20余种矿产资源丰富而遭“长期无序开采”;杨家岭革命旧址因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被旅游、商业傍上;庐山风景区老式别墅屡被改建成休闲度假村,是为了吸引游客入住,赚更多利润;地坛公园允许“大工地”、“大卖场”乱搭乱建,也有举办庙会时可以收取相关经营管理费的因素……
一些管理部门为了短期的经济收益,置相关法规于不顾而听任景区或遗址频频被开发、改造、乱搭乱建,丝毫不考虑如此急功近利开发、开采的严重后果。终有一天,这些景区和遗址将会失去其旅游、参观价值,沦为无人问津的“泯然众景”。所谓“竭泽而渔”,相关部门不该如此短视。
近年来,旅游业越来越成为大众化的服务行业,国家和地方屡屡出台旅游发展战略,提出“旅游大省”、“旅游名市”等目标。然而,不少地方的旅游开发不同程度地存在短视和狂热的问题,不是科学规划、适度和有序开发,而是大干快上,有的地方还频频拆旧建新,一些国家级贫困县动辄提出斥资数亿元申遗或打造景区的宏伟目标。这样的趋势实在令人忧心。
尽管国家政策层面鼓励“全面发展国内旅游……坚持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并重”,但当前发展方式和运行方式比较粗放的问题依然突出,其深层问题是,国家层面有关旅游开发的立法尚未完成,相关部门依法行政的能力不能适应旅游业发展的要求;旅游标准化建设和实施相对滞后;旅游资源管理与产业管理脱节,缺乏综合协调机制;本应精心保护或打造的个性化旅游、完善旅游产业链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等问题较少得到重视。
我们不希望看到,本该可持续发展的、有厚重人文价值的旅游业成为一种廉价的“文化快餐”,只管让饥不择食的人“快速吃饱”,而失去其本真的文化和历史价值,失去其应有的生命力。
张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