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族民间文化后继乏人 文化传承不可囿于专业化
  • 来源:http://www.xiakeyou.cn 编辑:xiakeyou 时间:2012-1-19 点击:
  • 民族、民间文化后继乏人,多年来一直是在现代化进程中困扰文化界的一个话题。建立以艺人为核心的世代传承体制,以及建“馆”、著“书”、立“社”、组“队”、办“节”等常用的措施,或许能挽救一些颓势,但是恐难从根本上扭转局面。

    似乎迄今为止关于继承民族文化的所有举措,都没有跳出专业化传承的思路。但是我们忽略了,历史上许多民族、民间文化,从来就不是通过专家之手而流传于世的。技艺最高的一批人,并不是靠这门技艺来谋生的专业工作者,许多民间艺术是作为农闲时的活动而延续下来的。包括在中国绘画史上举足轻重的文人画,也是文人业余从事的绘画活动。我们今天思考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如果跳出了专业化的框框,也许就不会如现在所感觉的那样困难重重。

    步入小康的大多数中国人,空闲的时间变得多起来。人们通过各种方式来打发休闲时间。但是,还很少有人想到在业余时间里学习和从事民族、民间文化活动。

    马克思早就设想过人类社会发展的这种走向。他说: “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没有单纯的画家,只有把绘画作为自己多种活动中的一项活动的人们。”人们可以从事各种社会职业作为谋生手段,但是在业余时间从事民间艺术的创作,如剪纸、刺绣、泥塑、陶艺、草编、木雕、灯彩、民歌、曲艺、木偶等,一些人在业余活动中可能达到比职业更高的成就。人们的志趣可以有高低,可以是为弘扬民族文化,也可以仅限于个人的娱乐消遣,但都不是以赚钱为目的。于是,困扰着民族文化传承的两个主要难题都可得到缓解:一是文化部门缺乏资金来支撑这些文化活动,二是许多民族、民间文化正在与大众渐行渐远。

    当然,文化主管部门仍然有许多事情要做。如组织民间艺人对群众文化活动进行指导,为广大业余爱好者提供活动场地、设备和作品展示的场地,并提供购买材料和切磋技艺等方便,还要对这些文化活动给予宣传。

    虽然不能排斥由专业的工场来制作元宵节的彩灯、端午节的粽子,但是应该对民间扎彩灯、包粽子等活动给予更高的评价。所谓文化,也许都应该是在一定程度上非市场化,又不纯粹是为赚钱而从事的活动。

    如果有一天,我们把民族、民间文化活动融入了大众的业余生活,那时候如逢假期,人们所想的就不会只有外出旅游,更多的人会利用假期来创作一件作品。把这种群众性的文化休闲活动组织起来,将会开创出一个文化活动的繁荣局面。

    (作者 上海大学教 浦家齐)

  上海工商 

申明:本网站是为游客提供综合性旅游信息的服务网站,部分文章或图片取自互联网,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若未提出,我们将视为认可!我们一直在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