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上曝出知情人士举报龙岗区司法局局长何旅华借考察之名、变相率团公款旅游一事,在全城闹得沸沸扬扬,备受关注。龙岗区纪委向媒体通报,何旅华借考察之名、变相旅游的问题基本属实,龙岗区纪委已经责令区司法局参与这次旅游的全体人员退回违规旅游费用,上交财政,并且,何旅华已向区委、区政府、区纪委作出书面检讨。(《广州日报》2月22日)
检举揭发“局长公款游”的,显然是知情的“内部人”,在本质上说仍然是由“熟人监督”推动发酵的公共事件。如是的“熟人监督”固然带有一定的个体色彩,但同样也体现着公共监督的巨大价值,对于纪检监察部门而言,面对这类事件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姿态、如何及时跟进查处,其实才真正是公共社会关注的焦点。
但“局长公款游”的调查问责却显然很难让舆论满意。既然借考察之名的公款旅游已经查实,就理应展开相应的严肃问责。尽管有关部门言之凿凿表示“高度重视、吸取教训、认真反思、举一反三”,但“结果”却是:纪委“调查”、局长“检查”,一“查”了之。我们很难相信,这样几乎不构成任何“伤害力”的问责,能产生什么“警示”的效果。
深圳市委书记王荣说过,公款吃喝最难管。这话不错。也不止在深圳,这些年,公款滥用的事件被曝光的不少,可几乎是摁下葫芦瓢起来。为什么难管?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在整肃公款消费方面的制度惩处手段太“松软”,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制度刚性力量。
回头来看看国外的情况。多年前,瑞典副首相莫娜购物时借用了政府为其提供的信用卡,尽管后来将钱还回去了,但经媒体揭露后,她仍然不得不辞去现职;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应朋友之请乘游艇度假,被媒体知道后紧追不放,巴罗佐差点因此下台;德国前央行行长威尔特克带着老婆孩子在柏林超豪华酒店阿德龙住宿4天,花销7661欧元。此事曝光后轰动全国,威尔特克不得不离开年薪35万欧元的德国央行行长职位……与之相比,我们的制度问责更像是“鸡毛掸子打老虎”,看上去很美、貌似很严厉而已。
值得欣慰的是,目前我们的公共监督依托于发达的互联网平台,正在日渐发挥出明显的监督效力。“周久耕事件”、“日记门”、“床上门”……越来越多的监督动能起源于网络而作用于现实,在舆论的跟进与有关部门的介入下,几乎每一次网络“反腐”都能有一个相对理想的结果。这是社会发展和公共监督需求升级的必然——“局长公款游”的被曝光,既是偶然也是必然。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次类似事件的曝光,发端于网络的公共监督力量正在倒逼着制度的前进和效率。对此,我们不妨充满信心,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