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楼杨老的书房兼卧室。刘浏 摄
故居院落。刘浏 摄
记者在“中国建设工程招标网”上看到,2月17日该网站发布了“杨廷宝故居修缮工程招标”。这意味着,继去年9月23日东南大学、南京市玄武区及杨老女儿杨士英联合签署的合作建设杨廷宝故居纪念馆的方案,即将进入修缮阶段。修缮完成后,该馆将向含东南大学在内的南京建筑系学生及市民开放。昨天下午,记者专程采访了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博导周琦教授,周教授表示其创作团队将免费担当杨廷宝故居的修缮设计。
过往 杨廷宝两月建成“成贤小筑”
2011年10月10日,本报A40版《“成贤小筑”将建杨廷宝纪念馆——东大周边也将打造成贤创意产业街》,曾带领读者走访过位于成贤街104号的这幢小楼。在“中国建设工程招标网”上,对于该故居的修缮要求特别提到:杨廷宝先生是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学家。中国近现代建筑设计开拓者之一。长期从事建筑设计创作工作,为我国建筑设计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并创导建筑设计要吸取古今中外优秀建筑文化,密切结合实际,结合国情。
“这幢独立别墅是抗日战争胜利后不久,杨先生拿出微薄的收入买地建设的,当时地块面积达1305平方米,院内有一所老宅,为了俭省开支,他直接在原先老宅的基地上盖建了如今大家熟知的成贤小筑。”周教授说,杨廷宝作为国民党的御用建筑师,设计建设的很多经典作品,如中山陵音乐台、东郊孙科别墅、紫金山天文台等,都十分大气磅礴,既传承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也把西方建筑学的优点融合进来。可由于当时战争刚结束,加上5个儿女、老母亲和保姆等一共9口人,花钱的地方多,大师因陋就简耗时两个多月建起了这幢实际使用面积只有164平方米的建筑,加上后院的车库,使用面积为232平方米。
周教授总结成贤小筑的建筑特点是:朴实无华,紧凑节约,注重功能而不在乎外表。他说,大家都知道,建筑学上维护面积最少的是圆形,此外就是方型,这样的形状能够实现维护及建设面积、成本最少,却能获得最大的使用空间。
现在 此次修缮以加固为主,修后可使用80年
周教授担当修缮设计始自2007年,当时东大建筑学院及东南大学在征求了杨老家属的意见后,想把这里修缮为东南大学建筑博物馆,后因故没有进入实施阶段。去年秋,由玄武区政府、新街口街道主动提出与东大联合修缮杨廷宝故居的动议获得通过后,周教授再次细化修缮方案的细节。
“已历经65年沧桑的这一清水砖混结构的独立别墅几乎成了危房。”念及此并考虑维护大师的建筑作品,周教授根据有关部门出具的房屋鉴定报告,在修缮方案中侧重了“加固”元素。加固地基,置换地板;对建筑物外部先行修补,把原先粉沙层的沟缝铲除,换上高强度的水泥沙浆;在房屋内部,铲除内壁粉沙层,铺上钢筋网及水泥沙浆,使原先砖混材料为主的建筑,从内部提升为半钢筋混凝土结构。屋顶部分,用钢筋取代原先的木梁,铺设高密度聚苯乙烯进行保暖,并增加防水层。周教授介绍,轻纲结构的“成贤小筑”将保证继续使用80年。
未来 出新后的“成贤小筑”迎接东大110年校庆
记者从修缮主管单位、新街口街道负责人处了解到,地方政府与杨老的儿女签订了7年的合作协议:政府出资进行修缮,家属免费提供小楼7年的使用权,主要用于东南大学和地方政府举办的与建筑文化等有关的纪念活动,平时维护管理也由政府派出大学生社工及志愿者承担。记者了解到,这在国内名人故居保护的做法中,算是一种独特的尝试。而此举与今年初北京梁思成、林徽因故居遭遇拆除的命运相比,多少令南京人感到些许的温暖和欣喜。
眼下,杨老女儿正在收拾父亲的遗物,修缮工程将在今年5月底结束,随后,为保障原先屋内陈设恢复原貌,玄武区将进行完善和增补,预计所有费用将突破100万元。修缮出新后的“成贤小筑”,将为今年东南大学建校110周年献礼,同时,由东大建筑学院黎志涛教授编写的《杨廷宝传》也将出版发行。届时玄武区政府和新街口街道将拍摄《建筑大师杨廷宝》宣传片,进一步打造环东大创意设计产业带。
链接
为什么叫“成贤小筑”?
三棵百年老洋槐树,一幢二层小楼,满屋子的书香……这就是坐落于南京成贤街104号的杨廷宝故居。这幢小楼由他在1946年设计建设,前后只费时两个多月,这与大师动辄浩大的建筑项目相比,真的只能算是小品了,因此杨廷宝为它取名叫“成贤小筑”。杨廷宝先生的故居主楼坐北朝南,为美式三开间二层楼房,砖混结构,木门窗,红色平瓦屋面,米色灰粉外墙,建筑面积为164平方米。北院墙有一小型花房和一丛修篁。院内西南角有两间小屋。该建筑被视为大师建筑理念的高度浓缩和精华。1992年,南京市政府将杨廷宝故居列为“市级文保单位”。虽处闹市一隅,但它并不为世人所识。2011年9月23日,玄武区政府、新街口街道、东南大学及杨廷宝家属代表杨士英签署协议,政府出资对故居进行修缮维护,故居无偿供政府组织与建筑学有关的公益活动及社会人士参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