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处香港大潭道与石澳道交界、沿巴士站小路前往的大潭峡指挥中心遗迹,在1941年的香港守卫战中,是防卫军的东旅总部,指挥中心现时仍保存完整,但已人去楼空。入口被不少树木掩盖,记者沿入口进入,需要通过长长的黑暗隧道,才抵达商议军情地方,只见寄居了不少蝙蝠。图片来源:香港明报
据香港明报报道,70年前的12月,驻守殖民地香港的英军经历一场18日的保卫战,终在“黑色圣诞节”战败,香港经历了3年零8个月沦陷岁月。港大建筑学院以10年时间考察二战时英军建造的碉堡和战壕,让大量隐藏于山林的战争遗迹重见天日,揭示昔日英军兵力不足和设备不良等战败谜团。学者同时提醒,这些重要遗迹现已沦为郊野蝙蝠窝甚至垃圾站,呼吁进行保育。
香港保卫战是指1941年12月8日,日本进攻香港至同年12月25日沦陷前的18天战役。根据历史资料,英军早于1936年在葵涌至西贡牛尾海沿岸布防,昵称为“醉酒湾防线”,自夸属东方“马奇诺”防线,可坚守6个月入侵。结果,日军以两天便轻易攻陷了。
港大建筑学院以10年时间测量和考察,发现全港共有约120个碉堡,碉堡上面都设通气孔和潜望孔,方便防卫军在窗口发炮。约77个碉堡目前仍然存在,但碍于香港甚少研究保育军事遗迹,大部分遗迹现已破落损坏,如浅水湾的碉堡已变成垃圾房、瀑布湾碉堡被恶意涂鸦,更有大量碉堡已变成废墟。记者曾到当时的大潭峡东旅指挥部视察,内里满布杂物和垃圾,现已化为蝙蝠窝,入口被杂草遮挡。
协助测量的港大房地产及建设系教授黎伟聪说,这些破落遗迹其实充满英军当年在两场战役中如何为保卫香港而牺牲的历史。他指出,日军从广州入侵新界后,与英军先在城门打了第一场战役,英军在现时的金山郊野公园旁设堡垒,由隧道、战壕和5个碉堡组成,至今仍可看到地底隧道,是按英国街道如“牛津路”、“丽晶街”等命名。研究指,碉堡设计完善,亦跟据山形地势形成“帽”的感觉,城门堡垒最终被日军摸黑攻破,九龙半岛随即失守。
占领九龙半岛之后,日军在12月18日上午进军港岛,抢攻黄泥涌峡,与日军激战的成员包括港大利玛窦宿舍的学生。研究报告指出,尽管防御方作出了努力,但失守是必然的,因为当时整个香港岛的防御已被大批日军攻破,最终总督杨慕琦在赤柱宣布投降。
珠海学院香港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萧国健表示,防卫军最终近千伤亡,已反映英军和加拿大军队尽力捍卫香港。他从研究所知,日军派出2.9万人进攻香港只有约1万人的军队,实力悬殊,而战壕和碉堡在二战时已属落后,或令防军欠缺灵活性,难以逃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