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末,上海赛车场将迎来第10次F1大奖赛上海站,10年前F1进入中国时的轰动和兴奋早已逝去,3年前是否要续签承办合同的争议和猜测也已经平息,每年一度的F1上海站还将进行下去,至少到2017年。
从上海赛车场动工时起,这个投资巨大的项目就饱受争议,很多人质疑它商业运作的前途,质疑它是否只是个浪费纳税人钱财的面子工程。的确,自从2004年启用以来,上海赛车场一直是亏损经营,2010年续约时透露出的数据是每年要亏损2亿元。大家都知道F1是全世界最受欢迎的体育项目之一,每年100多个国家电视转播,观众人次数百亿,这样一颗绚烂夺目的宝石难道不应该是最赚钱的吗?F1的吸金能力是不用怀疑的,问题是钱都进了F1管理公司(FOM)的腰包,FOM与比赛承办方的合同完全是“不平等条约”,除了巨额的承办费之外,赛场广告、媒体广告、电视转播费尽数归FOM所有,承办方只能获得门票收入。虽然比赛吸引的游客能给举办地的旅馆、餐饮、交通、通讯等行业带来额外收入,但这些钱与承办方没有直接关系。
上赛场每年支付的F1承办费用一直是媒体关注的焦点,据说2004年开始的第一份合同是每年3000万美元,2010年续约时降到了2000万美元。相比一些欧洲传统赛道每年数百万美元的承办费,很多人都认为上赛场是个冤大头,打肿脸充胖子。公平的说,上赛场的承办费用没有一些媒体形容的那么夸张,2004年确实是全世界各F1赛场中最高的,但目前已经被一些新加入的分站超过。FOA热衷于开拓欧洲之外的赛场就是冲着钱来的,承办费用一直在上涨,目前的行情是4000万美元——巴林站、新加坡站、阿布扎比站、印度站、韩国站都接受了这个价位。
2010年续约后,上海久事国际赛事管理有限公司在经营上做了很多工作,比如全面降低F1门票价格,大力开展各种宣传活动,去年上海站的上座率大幅回升,比赛周末三天的观众人数超过18.5万。上赛场的租赁业务也大有起色,除了承办国际国内的一些赛车比赛之外,众多汽车厂商都想在上赛场举行新车发布、产品测试、驾驶体验等活动,每天42万的租赁费用成为上赛场的重要收入来源。久事公司的宣传中说他们已经能够自负盈亏甚至开始盈利了,不过媒体细究之后发现这仅指上赛场的运营和维护费用,F1比赛承办费没有计算在内。
毫无疑问,如果没有上海市政府的支持,上赛场不可能拿下7年的续约合同。为什么市政府要往F1比赛上砸钱?因为F1带动的周边效应是巨大的,航空、酒店、餐饮、物流、公关公司等都能从中受益,承办F1对于上赛场来说是赔钱的,但对于整个上海市就不同了。比如上赛场所在的上海嘉定区,每年F1比赛期间酒店价格平均上涨80%,开房率超过90%,商业和餐饮业的收入也增长了30%以上,与赛车和汽车商务活动相关的旅游收入已经占到嘉定旅游产值的三分之一。正是因为F1比赛的这种“溢出效应”,全世界各赛场才能在集体亏损的情况下运营,几乎每个F1分站都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扶持和补贴,澳大利亚墨尔本市议会曾讨论终止承办F1,理由就是1996年初办时政府每年只需要补贴170万美元,但现在上升为5000万美元。
如此看来,要求上赛场完全自负盈亏并不很合理,但进一步拓展商业空间、减少对政府的依赖还是有潜力可挖的。现在最大的问题是F1上海站缺少媒体的支持——今年车迷们失望地发现CCTV不再转播F1比赛了。去年上赛场的观众人数大幅增长,而F1转播的收视率却下滑了34%,究其原因,CCTV对F1的轻视态度是最主要的,每当F1比赛与其他赛事转播冲突,即使是一场不太重要的国内比赛,CCTV也会毫不犹豫地把F1改成录播,而车迷们是不可能等着看录像的,网络直播就成为车迷的首选了。这样一来,F1转播收视率怎么能不下滑呢?CCTV越不重视F1,收视率就越低;收视率越低,CCTV对F1越没兴趣,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据说FOM对中国的F1转播权开价是每年1.5亿人民币,相比英国BBC每年6000万美元的转播费并不算高,但CCTV肯定不愿意买单。
上赛场想有更多的商业收入,必须吸引更多的赞助商,而赞助商们肯投入大量资金为的是开拓中国市场,如果没有覆盖全国的电视转播,F1比赛的广告宣传效应就大打折扣了,更不用说无法培育中国观众对赛车运动的兴趣。单单一个上海市场,与整个中国市场的吸引力无法相比,F1上海站的前途将取决于能否让它成为“中国站”,而不仅仅是“上海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