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这儿有什么特产可以买?”“不知道。”
“导游,水上飞机好玩吗?”“不知道。”
“导游,旅店附近哪家餐厅比较有特点?”“不知道。”
10月1日,《旅游法》正式实施。于5日从澳大利亚、新西兰旅途归来的记者,恰好成为新法实施后参加出境游的第一批游客。
“不知道”是我们每天听到最多的回答。只要被问及可能产生消费的活动,导游就会变得异常紧张;而对当地风土人情、土特产的相关介绍,也会变得简单而隐晦。
“我确实没有被强制购物,但我们夫妻多出的10000元团费,换来的并不是更好的服务。我们的航班、团餐、路线质量并没有明显的提升。”面对一个又一个“不知道”,辽宁沈阳的小唐和妻子“很无力”。
“有时,我想体验的自费项目近在咫尺,在所有人都表示愿意一同前往的情况下,导游仍然生硬地规定晚上回到酒店后才能自由活动,那时项目早就结束了。这样导游会有安全感,他们并不在乎我们的感受。”天津的刘小姐说。
诚然,新《旅游法》出台,从法律层面治理乱象,有利于规范市场秩序。但是,仅仅剔除购物点、绝口不提自费项目的旅行就等同于高质量的旅行吗?新《旅游法》酝酿多年、内容涉及多个方面。但相关部门目前仅将重点落在是否存在“强制”消费而非对旅游市场的规划、开发等进行全面监管,经营者将主要精力集中于“规避风险”而非设计更优质的旅行线路,反而会让法律与市场和消费者的“磨合期”变得更为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