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7月26日讯 7月中旬,秦皇岛市已进入旅游高峰期,此时正值沿海海域海蜇繁殖期,为了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旅游环境,秦市旅游部门采取了多种举措,严格防范海蜇、水母等海洋生物蜇人事件的发生。
据了解,海蜇、水母等海洋生物具有毒性,触摸易伤人甚至危及生命。目前正值旅游旺季,下海游客日渐增多,为此,秦皇岛市旅游局要求各县区旅游局高度重视,积极与卫生等部门沟通协调,督导辖区内景区海浴场增设防范海蜇、水母等海洋生物的警示牌,利用广播、发放宣传单等多种途径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游客充分认识海蜇、水母等海洋生物伤人的危险性及预防和急救措施,并备足应急药品,方便游客领取。一旦景区浴场发现大量海蜇、水母等海洋生物,要及时预警,迅速关闭浴场,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
在加强宣传引导的同时,加大对景区内海浴场的安全监管,认真制定应急处置预案并组织演练,及时对原有的防沙网进行加密、加固,组织人员定期巡视,随时监控,及时捕捞海蜇、水母等海洋生物,并密切关注浴场内的异常情况。严格落实领导带班和24小时值班制度,确保一旦发生异常情况,能够及时妥善处置,并及时、准确上报信息。同时加强与急救中心的联系,一旦发生危急情况,及时送治,确保游客生命安全。
相关知识
海蜇(学名:Rhopilema esculentum),古称瑝鱼,又名海蛇、红蜇、面蜇、鲊鱼,是生长在海洋中的大型暖水性钵水母纲动物。海蜇在热带、亚热带及温带沿海都有广泛分布,中国习见的海蜇有伞面平滑口腕处仅有丝状体的食用海蜇或兼有棒状物的棒状海蜇,以及伞面有许多小疣突起的黄斑海蜇。
中国沿海各海域均有海蜇分布,种类很多,其所分泌的毒素性质和危害不同。但由于人们个体的敏感性差异,故在海蜇蜇伤后轻者仅有一般过敏反应,重者可致死亡,所以必须注重有效的预防和积极的抢救治疗。人体皮肤薄嫩处最易蜇伤,一般可在数分钟出现触电样刺痛感,数小时后伤区逐渐出现线状排列的有红斑的血疹,痒而灼痛,轻者可在20天左右自愈。
敏感性强的患者局部可出现红斑水肿、风团、水泡、瘀斑,甚至表皮坏死。患者全身表现可有烦躁不安、发冷、腹痛、腹泻、精神不振及胸闷气短。重者多咳喘发作,吐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痰,并伴有脉数无力、皮肤青紫及血压下降等过敏性休克征象。若抢救不及时,这类蜇伤病人可在短时间内死亡。(栾云鹏 彭晓菲)